小巷人家:触碰生活本真的“电子榨菜”
小巷人家:触碰生活本真的“电子榨菜”
反映时代洪流的电视剧有很多,而且普遍能引起人们的好评。
看着剧中那些老房子、老物件,还有那些熟悉的人情世故,真的能勾起不少回忆。
由于东北曾经是工业化基地,所以许多年代剧都将目光投向了这片黑土地,比如《父辈的荣耀》《人世间》。
但在那个年代,南方发生的故事一点也不少,就比如今年上映的《小巷人家》。
01
人名内涵有玄机
影视剧中庄家的矛盾是推动故事发展的主线。
庄家三个孩子:庄超英、庄桦林、庄赶美。
“超英赶美”是我们在1958年提到的口号,如果从名字来看,庄家这三个孩子应该扎堆出生在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。
但是中间的女儿名叫庄桦林,我最不care的歌手唱过一首《白桦林》,那有很明显的前苏联风格。
而1958年,又是中苏交恶的开始。
假设,庄超英生在1958年,庄桦林再叫这个名字就不适合了。庄桦林应该早于1958年出生,庄赶美应该在58年左右出生。
那么,庄家长子庄超英只会更早,他的名字很可能是改过的。
庄超英,《小巷人家》剧照|出自网络
故事开篇就讲是1977年,恢复高考就在这个时间段左右,庄超英的儿子庄图南已经十几岁,那图南是60后,爸爸再是50末,庄超英总不可能十岁就结婚吧?!
庄超英能够当上老师,在那个年代是很难得的,这不仅需要个人读书有天赋、勤奋刻苦,来自家庭的支持也必不可少。
不管庄家过去经济实力如何,父母应该竭尽全力支持长子读书,所以理所应当地索取长子来贴补下儿子。
如果说,让闺女替小儿子下乡是“重男轻女”的话,那针对大、小儿子的不同态度,就更为复杂。
弟弟出生,能让哥哥改名字,本就稍微体现出来了父母的厚此薄彼。更不要说,长子、长女该为家庭付出更多,是一种根深蒂固的观念。
庄超英和黄英的结合,包办婚姻的可能性很低,更可能是自由恋爱。
而且庄赶美的儿子叫振东、振北,庄超英的儿子没叫振南,倒不是怕生出个林平之,更可能是出自《逍遥游》:“而后乃今将图南。”
黄英讲过,这个名字是孩子姥爷起的,那说明黄父应该是一位知识分子,还可能是庄超英的老师、前辈,所以促成了他们的结合。
黄英,《小巷人家》剧照|出自网络
这里就出现了家庭矛盾的导火索,我们不能一味责怪老人不懂道理,也不能说黄英的选择有错。
因为这是崇尚自由、开放、新潮的知识分子小家庭与喜欢排场、论资排辈等习俗的传统大家庭的矛盾。
如果我们出生在那个背景下,也依旧逃避不了。
或许有人会问,庄超英是因为当了老师、娶了黄英来到了城里,这个很好理解。但为什么庄父一家人也住在城里,却仍旧显得古板?
至少,庄桦林去插队,如果他们一家本身就在农村,就没必要“下乡”了!
有没有一种可能,整个庄家除了庄超英以外,是因为特殊的机缘来到了城里,虽然身份上有了转变,但观念却没有转变,或者说正在艰难转变中呢?
02
为什么是苏州
在九十年代,其实有一部反映改革开放时期的电视剧,聚焦于珠三角地区。
当时的《情满珠江》曾经火遍大江南北,正因如此,别看我是农村孩子,我很早就记住了巍子这个演员。
但是,我们仔细想一下,那个年代上映这种时代背景的电视剧,其实不算“年代剧”,毕竟按照那时的眼光看,反映的是那个当下发生的事情。
体会时代变迁最迅速的地方,无论是失落也好、开心也罢,无非东北、北京、深圳这三个地方以及周边。
而《小巷人家》则将故事的地点放在苏州,这体现了编剧深厚的“讲故事”能力。
苏州在历史上就是较为富庶的地区,但要说崛起,大概是在晚明时期。
当时的丝织业非常发达,冯梦龙的《醒世恒言》中,有一个施复夫妇靠着纺织技能,不仅解决了温饱,还买了两所大房子和三四十张织机,雇人织绸,成为机户。
施复夫妇|出自本人的人教版90年代历史教材
以这个故事为缩影,能看到在晚明时期的南北两京,苏杭等一些大城市生产关系已经逐渐发生变化:从之前更多的小农经济到出现一定的工商业,滋生众多手工作者。
生产关系一部分已经转化为雇佣,可以说是当时社会资本主义萌芽的一大显著特征!
然而,苏州的工业化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。
太平天国运动后,苏州的地位迅速滑落,原先的工业功能被无锡和南通分流。随着上海的强势崛起,金融行业等新兴产业的发展,苏州也没能跟上来分一杯羹。
在民国时期,苏州既不是直辖市也不是省辖市,有时候连市的地位都保不住。相较于今天,地位不是一般的尴尬。
当然,苏州的丝织行业依旧发达,可是并不足以支撑电视剧中那种矛盾。
电视剧中,庄超英的妹妹抱怨父母,不该替弟弟去插队,导致现在无法回城。很多人已经觉得苏州是一个“大城市”了。
苏州在印象中,再不济也比贵州发达,但如果认为庄桦林就是冲着发达想“回城”,那就有点轻率了。
庄赶美,《小巷人家》剧照|出自网络
也就是说,庄桦林必须看到,一家人留在苏州能比留在贵州有更好的发展机会,那整部电视剧的矛盾才会更具张力。
而这,恰好从几个主人公的年龄来判断,可以看到这部电视剧的隐藏叙事——苏州如何重新崛起,怎样迈出如今巨无霸的第一步?!
正是1958年,大量部委的工业下放到地方,苏钢就是在那时候落户苏州的。加上上海作为一座更加现代化的城市,大量工业也开始向周边迁移。
那么,苏州这类地方就成了天然的顺位选择。面对新涌入的企业,最需要的就是厂房、后勤保障包括大量的职工。
所以,庄家很可能就是在庄桦林出生前后迁移到苏州的,虽然身份变成了工人,但思维仍旧是农民(这里没有贬低农民的意思,是一种客观讲述)。
03
城乡界限打破的不适
后来的二十年,我们都清楚发生了什么事情。
庄家可能也面临着肉少僧多的局面,所以老大庄超英被“分家”,不得已自立门户,闺女去插队,小儿子留在了身边。
那时间一长,父母和小儿子在一起的时间最多,那偏袒就可以理解了。
没想到的是,长子独立出去后,没有落魄,反而是发展最好的。这恐怕和黄英娘家的支持脱不了关系,所以黄英在家中的话语权特别大。
黄英给一家人操办了丰盛的菜肴,却没有上桌资格,这可不能简单归结为重男轻女,不然庄赶美的妻子为什么能上桌?
《小巷人家》剧照|出自网络
这一切,都是小家庭与大家庭的格格不入。
庄父庄母会认为,对长子也算关怀到极致了,对幼子是勉强养活,所以长子稍微牺牲点怎么了?
和幼子在一起生活,就算打骂是日常,但毕竟也是幼子媳妇常年操持,长媳妇稍微牺牲点又怎么了?
我们往往从同情黄英的角度出发,对两位老人的选择作出“又臭又硬”的评价,可所有人的思想观念都无法超越自身所处的时代。
假如,这在传统社会的大家族观念下,黄英大概率仍旧会忍受下去,因为我们所有人的命运基本上是固定的。
或许许多女性观众会对黄英的一忍再忍而“怒其不争”,但黄英为何爆发才是我的关注点。
那就是长子图南的高考问题。
庄图南,《小巷人家》剧照|出自网络
故事中林武峰和宋莹的一家是故事发展必不可少的因素。
林武峰作为福建的大学生,被分配到压缩机厂,但却没相应的子弟学校(很可能是刚刚落户苏州,相应的后勤没跟上;也可能是因为苏州的工业以轻工业为主,棉纺厂的效益一度高于压缩机厂),所以儿子还需要到宋莹的棉纺厂子弟学校就读。
如果没有外部变化,那庄家、林家的儿子以后大概率会继承父母职业当工人。
但因为恢复高考,庄超英教师的地位很明显开始上升,棉纺厂的效益却开始下降。庄图南有了新的选择,他成了矛盾的集合体。
当母亲和祖母吵架的时候,图南最初是逃避的,他以为这事儿是长辈之间的事儿,跟他没关系。
但黄英却硬要把他喊进来,黄英爆发是迟早的,选择这个节骨眼爆发才能更加说明一个道理,那就是自己儿子的前途胜过家族前途。
庄图南也必须要做选择,别看我们现在回家,七大姑八大姨的催婚、打听你赚多少钱,你可以义正言辞回怼,但个人意识的觉醒可不是一蹴而就的。
大家族与小家庭、农村与城市、不同年代人的思想,这几种矛盾集中爆发在这一阶段,让电视剧的张力更加饱满。
04
空旷的未来
对于70年代末,80年代出生的人来说,这种感觉其实更明显。
从过去的宗族中有意无意解放出来,但还是要融入一定的群体,适应该类群体的生活。
融入并不简单,这个过程需要付出很大的成本。
苏州这些南方地区打破城乡界限更快,但山西这类地方要很慢,60后庄图南经历的事情正好是80后的我经历的事情。
当年俺从平顺县的乡村到壶关县城读书,有着很明显的不适应。
突出一点就是从小没有接触过计算机、英语这类课程,也没有见过身高体壮的城市学生问你要钱这种情况。
后来,我彻底融入学校的环境中,成绩跟了上来,但代价也不是没有,那就是跟着社会习气明显的同学学会了抽烟,夜里翻墙去网吧。
假如,那时候我学习更用功些,说不定······
而给我提供了被认可的机会,发挥自身价值的所在,是伟大的首都北京。
在这个过程中,必须把跟父老打交道的那一套转变为更新型的职场关系,调整过后感觉理所当然,此中酸甜苦辣,想必各位都深有体会。
背井离乡,离故土越来越远,直到成为更加原子化的城市单元。
同时期,即便没有上大学的孩子们也在调整,曾经风靡一时的富士康杀马特少年便是例子。
只有获得城市的认可,这类人感觉才能对得起他们付出的巨量融入成本,所以有了城市化的进一步扩张,房地产的改革,移动互联网的飞速发展。
如今,可能各位家乡的县城和农村的差距已经很小,但县城与省会城市,省会城市与北上广深这些一线城市的差距却更大。
大城市的“吸虹”效应是否有个阈值?超过这个阈值,我们该何去何从?
这不是电视剧该回答的,也不是我这种孤陋寡闻的人能够回答的。
只是,各位不要站在历史潮流的原野上轻易破防就好了。
*图片来源于网络,如有疑问烦请联系
相关资讯
评论
- 评论加载中...